华夏五千年历史,星海浩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提起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中国白酒,有人会感叹于岁月珍酿,有人会联想到流量热度。但对于白酒品牌五粮液,大部分人的记忆点都会落在文化底蕴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以及中国白酒典型代表、民族品牌典范,五粮液的“文化”底气源自哪里?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五粮液自唐时“重碧酒”、宋时“姚子雪曲”到明初“杂粮酒”,至清得名“五粮液”,跨越逾千年时间轴,传承至今,历史文化深厚,源远流长。五粮液诞生地长江首城、“中国酒都”宜宾拥有4000年酿酒史,2000多年建城史,“西南半壁古戎州”更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在造就“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的同时,见证了中国大半部酿酒史,涵育了五粮液深厚的文脉根基,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处,长发升、利川永、听月楼、天锡福、刘鼎兴、钟三和、张万和、全恒昌等八大古酒坊至今仍持续酿酒,撰述“大国浓香”流芳诗篇。
历史上,“诗圣”杜甫、文学家黄庭坚、一代名臣范成大等名人都与五粮液有着深厚的渊源,从“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对酒当歌到《安乐泉颂》“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的交口赞颂,五粮液“文”的特质与底蕴深深烙印在每一滴美酒的基因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酿艺卓绝的匠心文化
择一事,终一生。五粮液人不忘初心、坚守匠心,庚续“大国工匠”精神,通过“传帮带”,推动五粮液非遗酿造技艺不断演化精进。五粮液元明古窖池群逾700年不间断使用,富集以亿万计的酿酒微生物,堪称“看不见的酿酒工人”,它们随岁月更迭而繁衍生息,让泥窖成为“活着”的文物。
代代酿酒匠人以古酒坊为“家”,与古窖池为“友”,数十年岁月相伴,早已浸润酿酒要义,包曲制曲、跑窖循环、续糟配料、分层起糟、分层入窖、量质摘酒、按质并坛等上百道工艺极其复杂,最终以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凝练为每一杯浓香至味,以酒载道,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最本真的向往。
天地人和的“五”字文化
“集五粮精华而成玉液”的五粮美酒,其酿造原粮自五洲四海荟集川南宜宾,应四时之序,和天地之美,遵循“种、酿、选、陈、调”美酒五字诀,以五粮平衡之比例成酿,高粱酿酒清香味正、大米酿酒醇和甘香、糯米酿酒纯甜味浓、小麦酿酒曲香悠长、玉米酿酒喷香尾甜,各味谐调,恰到好处,代表了中国浓香型白酒最高酿艺。
“五”字在古代曾有繁多、广纳之义,更寓意吉祥、和谐、尊贵,五彩缤纷、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五鼎万钟……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哲学思考,更是传统文化代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粮液将这一文化符号发挥到了极致,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以五粮藉天地精华,敬时盛岁新。
博纳中正的“和美”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美”的特性,唐诗宋词的意境美,非遗工艺的精湛美,佳酿天成的生态美,甚至一支竹笛、一张古琴、一只团扇、一尺宣纸就能勾画一方天地、一个江湖。传统文化也兼具“和”的禀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集大成者,五粮液天生具有美的特性、和的禀赋,其所主张的“和美”理念不偏不倚、和谐中正,是“中庸之道”延续至今的创新表达,五粮液更是将“和美”贯穿于整个产品酿造过程与企业创新实践之中。
秉持“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五粮液始终致力于将高品质产品带给消费者,共享“和美”这一精神内核的物化呈现。更以开放博纳的姿态站位世界舞台,深度参与世博会、APEC、博鳌亚洲论坛、国际金融论坛、进博会等国际高端政商活动,启动“和美全球行”跨国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白酒故事,以白酒“和美”力量助力亚太及世界经济文化互通互鉴、繁荣与共。
时代同频的创新文化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以变应万变,是万物生存的法则,也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内驱力。近年来,五粮液在企业发展及品牌建设过程中,始终守正创新,走在时代前列,作为川酒及中国白酒代表,树立和打造了多个行业标杆。无论是产品开发、品牌塑造、项目建设等,五粮液的创新举措与表现都十分亮眼,成果累累。
以产品为例,从携手施华洛世奇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缘定晶生系列创意产品到独具东方特色的和美中国系列、五粮液•紫气东来,从中西合璧的新范式五谷罗尼鸡尾酒到供不应求的龙年生肖酒,五粮液一直是产品创新的先驱者,将传统底色与时尚多元文化相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之美、赋予中国白酒新立意。
除此之外,五粮液在项目方面,启动建设501古窖池中国白酒文化圣地,打造开放型酒业国际样板,稳步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在品牌方面,携手央视春晚秋晚、打造《美美与共》《大国之道》、溯源岷江和金沙江、飘香米其林与《中餐厅》……在持续创新创造中庚续中华文脉,擦亮以中国白酒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与时代同频,让世界看见东方“和美”精髓。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远行。在文化瀚海中航行的五粮液,牢牢扎根于中华数千年文脉滋养的沃土,传唱着东方传递与世界的“和美”企愿,享誉四海内外,又怎怕乘风破浪。